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投入相同成效不同 差別在哪?
筆者近日到轄區內的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執法檢查,發現不同的污水處理廠在提標改造過程中,雖然投入的環保成本差不多,但收效卻大有不同。
以檢查的兩座城鎮污水處理廠A、B為例,兩座都承擔著生活污水、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要功能。A污水處理廠負責收納的區域內企業眾多,但鮮少出現問題和超標現象。而B污水處理廠負責收納的主要是轉型為商業區內的生活性污水,企業數量不及A廠的一半,但屢次出現日均值超標現象,且經常是當地生態環境部門進行調查后找上門去才引起重視。
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,并不是技術、環保設施等硬件設備投入上的差異,而是污水處理廠內部監管能力和管理人員認識上的差別。
城鎮污水處理廠是重要的環境基礎設施,也是及時發現水體異常情況的預警單位,更是協助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發現問題的技術部門。筆者認為,城鎮污水處理廠應當更加主動作為,協助提升區域內水環境質量。
污水處理廠管理人員自主監管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,不能被動地等待執法部門上門告知數據不達標再想辦法,這樣會貽誤治理時機,難以找到問題癥結。應建立完善預警機制、聯動機制和處置機制,確保水質長期穩定達標排放。一旦發現在線監測數據異常,隨即開展自行摸底調查,各分布點位的集水泵站在最短時間內同步采集水樣進行分析。根據監測數據情況,鎖定異常區域,立即上報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和屬地政府,提供有效線索,追溯“元兇”。通過預警機制,還可以及時化解環境風險。
此外,城鎮污水處理廠一般配備實驗室,能及時對水樣分析監測,因此要充分發揮自主監測功效。尤其針對轄區內的金屬表面處理行業等廢水排放密集型區域,應予以重點關注。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,仍有個別企業存在僥幸心理,選擇在半夜進行廢水偷排,企圖蒙混過關、節約企業環保治理成本,導致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數據特定時段內超標。因此,主動監測十分必要,定期開展重點區域、夜間時段等巡查采樣工作,主動發現問題,可以為污染追溯提供技術支撐,也能起到一定的監督警示作用。